孩提时的电视、电影

那个时候,也就是我小学的时候,改革开放才10多年,中国经济并不像现在那样快速的发展,由于国家优先发展城市工业,忽视农业的政策,中国的许多农村还是保持着贫瘠落后的面貌。而我的家乡就是及其普通的一个。

小时候家里没电视,我常常是到其他有电视的人家去看,很多时候并不能进人家的家门,只能倚在别人的窗口看,一站就是几个小时,当时中国就那么几部电视剧和动画片,其中印象比较深刻的就是《西游记》和《葫芦娃》,而且当时就是无线电视,接受的台非常少,就中央台、珠江台、广东台和湛江台,不像现在的频道多如牛毛,虽说节目少,但在那个缺乏文化的年代,这对我们来说,却如珍珠那般宝贵,努力去吸收它。

记得我的一个小学老师(大概是50多岁)说(这个例子从小学到现在我都能记得),他们那个年代(差不多是70年代末),村有一个人说,我在家里能看到北京,所有人都不相信,在南方怎么能看到北京呢,后来大家才知道,是他儿子给他买了一部电视,他坐在家里就能看到北京的画面了。老师说,那时候全村只有台电视机,但是跑来看的很多,挤得满屋子的人都是,什么叫物以希为贵,这就是。

那时候,有个电视机是件多么幸运的事情啊。这是现代生活信息时代里的儿童无法想象的。

那时候看的电影是露天电影,就是在一个空旷的地方,这个地方很多时候是一个谷场(晒稻谷的地方),或是一个戏台。挂一个白布,在不远的地方,放一个胶片播放器,这种机器在我暑假去参观延安新闻纪念馆的时候看到了,想不到这种东西已经载入了历时。并非任何时候都会放电影,放电影往往是某个村的神像生日了或是某个人接了佛老(神像),就会出钱放电影,后来村里的人变得有钱了,就不再放电影了,开始演戏剧了,电影在人的心目中,成为了一种廉价的娱乐成品。当时给我们放电影的是一个胖子,我们小孩子都喜欢叫他肥桶,他每次都是使着一部嘉陵来的。车里放着各种放电影的器材,只是现在放电影的村子越来越少,那个人也会清闲了吧,记得看过一部纪录片,是关于放露天电影人的故事的,故事中的主人翁,非常热爱他的工作,热爱露天电影,但因为各家各户都买了电视机,而不再去观看露天电影了,他难过得留下了眼泪,我不知道肥桶是否也有同样的感受,我想,他多多少少是有的。

那时候哪个村放电影了,我们都不辞千里跑去看,不过去之钱,都会更父母要点零钱,因为那戏场,有很多商贩卖东西,其中最受欢迎的泡虾饼,因为这个只有在戏场才有得卖,平时的话只能到集市买,但有一个人的虾饼是不能买的,因为她泡的饼很薄很透明,我们说那简直可以当眼镜片用。

当时放的大多数是嘉禾的电影,听说这个公司应该要被人收购重新出现了。我常常看完电影之后,回家睡觉会做噩梦,因为我所看的镜头很多都是暴力的,我常常想到日本鬼子杀到我的家乡,我如何逃生,我从水库堤坝掉下去如何能活下去(后来在电视中看到这个电影,但名字不记得了),我是一个吸毒的人,见到了满桶的白粉(这个我记得,是张学友演的)。当时很奇怪自己为什么要做那样的梦,现在想起来,中国的电影确实是需要一个分级制度,要不然,许多电影对小孩子的成长会产生负面的影响。

随着年龄的长大,看电影的人也越来越少了,起先的时候整个戏场满是人,想找个好位置都难,后来去到戏场,就寥寥几个人。因为很多人家里都买了DVD播放器,开始去租碟回来看了。电影这个东西,也就少人来问津了。寒假的时候回去,晚上听到有电影的声音,便问母亲是哪条村在放电影,母亲说不要去了,天寒地冻的。不觉有点悲哀,像我这个对露天电影这个喜欢的人,现在都不去了,其他人还会去吗,也许去到的也只是为了买几个虾饼而已,或许那个卖虾饼的因为人太少关顾,而没有去呢。

2 评论 :: 孩提时的电视、电影

  1. 哈哈,小时侯跟着姐姐,早早就拿板凳到放电影的地方占个好位置,放在最前排.之所放在前排,有两个好处:一来可以看得清楚,听得清楚;二来不让值班老师抓到.可以称得上是个忠实的"戏迷",现在那感觉很模糊咯.

  2. 我们就没那么爱干净了,直接是拿张纸放地上,就坐上去了

发表评论

发表你的高见吧